|
|
安徽版圖,形如心臟。改革,如同心臟的起搏器,不斷為安徽闊步前行提供有力支撐。
安徽從來不乏改革的勇氣。今天,人口規模靠前,而人均水平則靠后的安徽,又在我國新一輪醫改中勇當“先鋒官”——以政府主導、回歸公益為出發點,緊貼百姓脈動,破除頑疾沉疴。
記者在肥東縣采訪,發現了這樣三個變化:
原先在家“悶”著的農村病人“走”出來了。肥東縣人民醫院去年參加縣級醫院改革,今年上半年門診激增4萬人次,增長36.2%,與之相對應的是門診費用下降了19.2%,人均減少42.60元。8月5日,撮鎮鎮馬橋社區行政村田埠組村民陳飛鴻,靜脈曲張手術后出院,醫藥總費用2955.99元,新農合報銷1602元,他自己只掏了1300多元。而醫改前手術費要4000多元,病人要自付2300多元。老陳連呼實惠:“以前得病在家扛著,如今很多人都有能力到醫院瞧瞧。”
村衛生室內,男女老少齊“吊水”少多了,體檢和健康保健成為常態。村醫除了看病,就是走街串戶為村民量血壓、測血糖,提供公共衛生服務。3個月前,梁園鎮衛生院到鄧崗村為65歲以上老人進行第二季度免費體檢,查出七旬老人楊世英有糖尿病。如今,在村醫的指導下,老人沒吊一瓶水,沒吃一粒藥,半年多時間,空腹血糖從8.0穩定到了6.1。
鎮衛生院破舊“面包車”面臨退役,高標準急救車即將上崗。農村常見病、慢性病能看了,突發病怎么辦?7月22日,肥東縣政府決定,在全縣農村建立“15分鐘急救圈”,拿出1000萬元,布局農村急救網點,為7個鄉鎮衛生院配置嶄新的急救車,增加專業急救人員,確保農民第一時間得到救治。
醫改,被稱為世界性難題,牽扯多方利益,觸碰種種矛盾,安徽堅定選擇“人民利益最大”,頂層設計,系統配套,全面推進,努力破除以藥養醫的老制度,建立公益性的新制度。制定了一條不能逾越的紅線——藥品必須“零差率”銷售。開藥沒有了利潤可圖,一般診療費用固定了,亂輸液、大檢查成了醫院的賠本買賣。
醫改良心方,換回的是百姓對黨和政府的信賴。改革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品中標價格較國家指導價平均下降52.8%,抗生素使用比例下降27.2%。農民少掏一半錢,用藥也安全了。
在村級和鄉鎮醫療機構改革探索成功經驗基礎上,2012年底全省縣級醫院改革全面鋪開,148家縣級醫院悉數參與。僅僅半年,便實現次均門急診藥品費下降7.3%,次均住院藥品費下降17.1%。至此,安徽醫改已經覆蓋全省65%的醫療衛生服務資源,惠及數千萬城鄉百姓。
改革,永遠是“進行時”。省市兩級公立醫院改革,被認為是最難啃的“硬骨頭”。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鋪開后,安徽已經開始挺進這片“深水區”,蕪湖和馬鞍山列入17家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,先行先試,成效明顯。安徽有關方面表示,爭取年底前啟動省市兩級公立醫院改革。 (本報安徽采訪組)
(轉載自《人民日報》2013年8月12日一版)
一、項目基本情況項目編號:ZYXZYY-20250304項目名稱:樅陽縣中醫院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項目二、項目終止的原因:......
8月6—7日,省等級醫院評審專家組一行13人,在市衛生局領導的陪同下對縣中醫院“二甲”創建工作進行評審驗收。......